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各类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交友等日益取代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支付宝、财付通、安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崛起,互联网金融也顺应潮流应运而生,给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支付机构带来了挑战和冲击。
银行虽然目前仍位居各类金融活动的主导地位,但如果不积极应对,将失去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的机会,也无法取得同业的领先优势。因此,银行应积极开拓创新,把握机遇,创造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布局直销银行 搭建电商平台
目前,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在以余额理财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推出了在线直销银行。它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开展业务。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的持续发展,使得社会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线直销银行正是商业银行的提前布局。
阿里巴巴、京东等依靠网上商城所积累的大量商家和用户交易数据纷纷创新运作模式进入金融领域,对商业银行形成巨大挑战。未来,依托大数据的创新将是传统金融的发展方向。在商业银行在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由于诸多限制而无法获取第一手交易数据的情况下,自主搭建网上商城、积累交易数据成为必然的选择。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商城已于2014年1月12日正式营业,汇集有数码家电、汽车、金融产品、服装、食品、珠宝、旅游等十几个行业的商品。还有建设银行旗下的B2C购物平台——善融商务个人商城,它能支持担保支付、在线个人贷款和分期付款,是建行打造的国内创新型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
扩容网上银行 开发金融服务
过去,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更像一个操作平台,只面向自身客户,资金在银行内部封闭运作,不具有获客和经营功能。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推动网上银行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一是开发针对网络客户的专属产品,丰富产品线;二是打造应用场景,增加获客功能;三是引入互联网思维,提高便捷性;四是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形成特色优势。
互联网、移动通讯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让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借助社交平台积累了庞大客户群,微信银行和微博银行应运而生。首先,既富了产品的传播渠道,还提高了宣传的有效性;其次,基于社交平台,融入网点查询、转账支付、交易提醒、理财购买、无卡取款等功能构建起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再次,通过开发微融资、微理财等专属产品,自动获取微信客户并推送产品信息,极大地加强了获客能力和经营能力。
拓展移动金融 整合供销链条
互联网金融因其便捷性和高体验度得以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大力拓展移动金融正是基于此。概括起来,有三种做法,一是推出手机银行,打造掌上移动金融服务平台;二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移动金融APP,融合服务、消费、娱乐等构建移动金融生态圈,如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广发银行的月光宝盒等;三是中国银联携手20多家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基于NFC-SIM卡模式的手机近场移动支付“云闪付”等产品和服务。
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行业的关键在于通过电商平台积聚商品供销的上下游链条,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或产业链,进而积累交易信息。受此启发,商业银行纷纷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一是与第三方合作,如中信银行与海尔日日顺物联网平台结盟;二是自主开发产品,如招商银行推出针对电商和物流行业的解决方案;三是银行从对资金的管理到对交易对手的管理全都实行智能化和开放化,这不仅能为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支付等传统资金服务,还能融入理财、订单管理甚至是账务处理等功能。
升级智能网点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实体网点面对面的柜台服务逐渐被自助交易和网上交易替代。商业银行为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开始着手实体网点的智能升级。一是增加智能化自助交易设备,如远程视频柜员机(VTM)、远程智能柜员机(ITM)、自助发卡机等,从而打破了交易时间的限制;二是在传统业务流程中引入智能元素,如借助iPad,更高效和便捷地为亲临网点的客户提供服务;三是打造O2O金融服务模式;四是部分商业银行积极探索与咖啡店、商场等合作,推出新型网点业态。
总之,如果把整个中国消费市场看成一个大蛋糕,为了尽量多地抢夺份额,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传统支付都在不断推陈出新,第三方支付由于其本身就是顺应潮流、借助现代商业网络而诞生的产物,其业务发展有着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而银行面对第三方支付的步步紧逼则往往只能被动创新转变。可以预计,第三方支付在未来几年还将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而伴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银行的传统支付模式也将不断被打破、调整,业务创新也将不断加快,双方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一种竞争合作、博弈互动、融合渗透的复杂多样的态势,而广大消费者无疑是这种竞争的最大受益方。
来源:金融时报 2016年02月05日